受阅方队中亮相的“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富豪优配,引发了外界广泛关注。潜射洲际战略核导弹是核大国在遭受核打击后实施二次反击的重要手段,因此各有核大国都非常重视这类武器的发展。此次在“9·3”阅兵上公开展示,是“巨浪-3”首次面向公众露面,意义非凡。
回顾我国潜射导弹的研发现状,起步比美俄英法等国晚得多。1988年9月,09II型战略导弹核潜艇在水下首次试射“巨浪-1”,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初步的水下二次核反击能力。但当时“巨浪-1”的性能并不突出,原型射程只有约2000公里(改进型“巨浪-1A”提升到约2500公里),只能对邻近国家构成有限威慑,远不能触及大洋彼岸的美国。因此那一阶段更多是结束了“没有潜射核导弹”的历史空白,而非立刻形成有效的远程战略威摄力。
展开剩余75%随后,我国投入了新一代潜艇和导弹的研制。由于“巨浪-2”的发展过程并不顺利,出现了“有艇无弹”的尴尬期。直到2013年12月22日,09IV型战略导弹核潜艇首次在水下成功发射“巨浪-2”,这才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较为可靠的水下二次反击能力,开始真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比“巨浪-1”,“巨浪-2”在设计上引入了双整流罩、水中主动空泡减阻等技术,并采用了新一代固体燃料发动机和复合材料壳体,显著减重的同时把最大射程提高到了约8000公里,达到了潜射远程战略导弹的标准。该弹直径约在2米左右,发射重量约45吨,可携带一枚当量达数十万吨TNT级核弹头,并采用“惯性制导+星光制导+北斗辅助修正”的复合制导体系,还配备了机动突防能力以提高突防概率。
尽管“巨浪-2”射程较大,但从我国近海发射仍无法覆盖美国本土的绝大多数重要目标,且发射潜艇在使用此弹时往往需要向外突出去到第一岛链以外位置,这在敌方反潜力量密集的海域会带来更大风险。为此,科研人员并未止步于“巨浪-2”,而是继续推进更长射程、更强突防能力的新一代潜射洲际导弹——也就是“巨浪-3”。
表面上看,“巨浪-3”与“巨浪-2”在外形上保持相似,这是因为“巨浪-3”采用了在尺寸与结构上与“巨浪-2”基本一致的技术路线,但通过优化固体燃料和推进系统性能,实现了跨洲际的射程能力。官方曾表示,“巨浪-3”在同类装备中射程处于领先地位。对比世界上知名的美国“三叉戟”-IID5(单弹头状态下约11000公里),外界普遍推测“巨浪-3”的最大射程应当超过11000公里,较合理的估计大约在12000—13000公里区间,这样从我国海域发射即可覆盖美国重要目标而无需大幅外出,从而降低潜艇暴露风险。
在投送与突防能力上,“巨浪-3”仍将携带高当量核弹头并采用复合制导,同时应用更先进的机动突防技术和诱饵弹等反拦截装备,进一步提升命中可能性和突破敌方防御的能力。官方和公开资料也显示,“巨浪-3”已进入批量列装,并完成了与最新批次09IV型核潜艇的“弹艇结合”发射试验,这一组合被视为显著加强了我国对美的二次核反击可靠性。
展望未来,我国在这条技术线上仍会继续推进——下一代潜射洲际导弹若采用分导式多弹头设计,再配合可能服役的09VI型战略导弹核潜艇,将使我国水下战略威慑能力达到更高水平。总体来看,从“巨浪-1”到“巨浪-3”,是我国潜射战略核力量逐步从雏形走向成熟、从区域威慑走向真正具备跨洲际打击能力的重要发展轨迹。
发布于:天津市启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