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晏文龙城中投资
近日,大学宿舍已成“直播秀场”受到舆论热议。一些不堪其扰的学生在社交媒体吐槽:“舍友每天都要在宿舍直播,真的要受不了了”“有没有严肃的理由,能让舍友不在宿舍直播”。
作为与互联网发展一同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直播在大学生那儿不是什么稀奇事,它就像打游戏、玩桌游一样,构成了大学生休闲娱乐生活的一部分。其实,如果深入了解直播江湖城中投资,不仅是大学生,不少高中生,甚至中学老师也会在课余时间尝试直播。毫不夸张地说,直播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同的是,人们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财,有人为名,有人为开心和消遣。
舆论之所以着重关注大学生这个群体,主要在于这个群体处于从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特殊阶段。若以未成年人的标准去审视,难免会认为“学生就该好好学习,整天直播成何体统”;而若完全用成年人的标准去包容城中投资,又可能高估了他们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
如果要以一种合适的态度切入,还是应该立足于大学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过渡的场所这一立场,让大学生先接触着,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醒。由此出发,“在宿舍直播”就指向了两个问题:通过“在宿舍”学“为人”,通过“直播”学“处事”。
在学“为人”方面,深夜在宿舍直播与深夜在宿舍煲电话粥、打游戏一样都属于干扰人休息的行为,而不顾他人隐私也与到处议论他人隐私一样,都是行为边界的缺失,这与是否直播无关,而在于一个人是否具备基本的与他人共处的素养。对于受影响的同学们来说,这又是一个敢于说“不”,勇于维护自己权利的考验。
在学“做事”方面,直播可能带来机遇,也暗藏风险。举一个真实的例子,笔者在做律师直播时,曾连到一位女大学生。据这位大学生描述,不久前,有一个自称某某MCN机构的工作人员找到她,告诉她可以加入某公会,每月只要直播满几小时,就能给她多少钱。既然直播本来就是爱好,那么一边搞爱好一边搞钱岂不是一举两得?后来笔者建议她先查查这家MCN公司是否真实存在,再通过社交媒体检索是否有大量差评。不查不知道,一查发现这家MCN公司原来早已注销。并且,就算MCN公司是真实的,也要留心后续会不会要求签合作协议或培养协议,关注协议中是否有高额违约金的条款,避免合作协议变成了“卖身契”。
从成功的概率上讲,无论是凭颜值还是靠才华,能在直播中脱颖而出的都是少数。过于功利的直播心态迎来的风险可能大于收获,而凭着一腔热爱或纯粹随意的直播倒可能无意间收获一帮忠实粉丝,从而帮助自己在未来的职场道路上多个选择、多把武器。
大学生吐槽宿舍直播城中投资,并非希望宿舍被管得像高中一样严格。他们真正要的,是休息权、隐私权。这正与外力介入的尺度、深度相契合,通过直播风波引导学生建立边界意识、在共处中彼此尊重、学会识别网络风险、在虚拟世界中保持清醒,或许比一刀切地“端掉”直播间,更有教育价值。
启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